助人為樂
胡長財,男,49歲,陜西天和益銘房地產公司(鎮安)董事長。2021年,他為鎮安抗洪救災捐款捐物100萬元;2021年12月,他為廟溝鎮捐款15萬元幫助家鄉防疫;2022年3月,他捐款100萬元用于協會愛心資助活動;2022年7月,他帶頭在“慈善大會”現場捐款600萬元。近年來,他累計為愛心事業捐款近900萬元,為災后重建、疫情防控、鄉村振興、愛心助學、扶貧濟困作出突出貢獻。
趙丹,女,37歲,商州區城關街道東關社區居民。她先后參加了商洛彩虹公益“清潔包”“老有所衣”“老有所憶”“老有所椅”等關愛留守兒童、空巢老人的公益活動。5年多時間,她參加志愿服務累計時長近1000小時,志愿服務團隊的活動多次被新華社、人民日報、央視新聞、陜西日報、陜西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報道。由于出色的表現,她多次獲得志愿服務團隊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。
趙雪秀,女,28歲,商南縣城關街道東崗社區居民。去年12月29日開始,她主動到縣防肺辦應急值守專班做志愿者直至今年6月初,協調回復群眾生產生活、企業商場運轉等“急難愁盼”問題129件(次),傳辦1500件(次),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。2022年7月,她主動申請到西安航天基地疫情指揮部核酸采樣專班工作,日均采樣700多人次。2021年4月16日成功登記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。
孝老愛親
楊柳松,男,29歲,洛南縣高耀鎮龍河村村民。2010年,楊柳松父親因病去世,幾個月后,母親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,他毅然選擇回鄉,為了方便照顧母親,他選擇在家門口打零工。每天楊柳松都給母親洗臉、梳頭、洗衣、做飯、煎藥,還給母親做拉伸運動和按摩,攙扶著母親幫助她康復鍛煉,盡管母親被疾病折磨得身體變形,性情暴躁,但是他從未嫌棄,就這樣一直照顧12年,直到母親去世。
李濤,男,45歲,丹鳳縣棣花鎮萬灣社區居民。李濤早年喪父,2015年母親因長時間的超負荷勞累,壓迫神經致使偏癱而臥床不起,生活不能自理。他毅然放棄工作返鄉帶母親輾轉各大醫院診療,但母親的病情依然如故,他便專心在家照看母親,因為看病債臺高筑,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了他。他始終將母親的床鋪打掃得干干凈凈,為母親按摩、洗臉、洗腳、擦洗全身,在他的影響下,全村上下爭做敬老的好兒女,個個爭當助老先進。
徐家福,男,68歲,柞水縣瓦房口鎮大河村村民。1987年,33歲的徐家福經人介紹與失去丈夫的夏平芳結婚,前夫留下一雙兒女,家庭負擔很重,而夏平芳已結扎不能生育,對此徐家福沒有怨言,而是與妻子共同挑起了照顧一雙兒女的重擔,他對一對兒女視若己出。2008年,兒子徐啟周車禍離世,兒媳帶著幺孫改嫁至張坪村,留下稚嫩的長孫。2011年,兒媳因病離世,徐家福毅然決定接回幺孫,擔起養育兩個孫子的重任。
王治蓮,女,61歲,山陽縣戶家塬鎮康樂村村民。1999年,王治蓮的丈夫不幸意外身亡,留下了傷殘退伍的公公、智力殘疾的二叔、先天性聽障無勞動力的三叔、三女兩兒5個孩子和1萬多元的外債。面對家里3位老人,王治蓮獨自擔負起照顧護理的重任,為他們換洗衣服、拆洗被褥、喂飯喂藥、按摩燙腳。沉重的債務也沒有壓垮她瘦弱的肩膀,她一邊照顧家庭,一邊辛苦勞作。組建新家庭后,她依然像往常一樣贍養3位老人,和丈夫一起照顧家中老小。
誠實守信
康朝權,男,55歲,商南天和泥漿有限公司總經理。他主導的《廢舊紡織品綜合回收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》被評為省級重大科創新項目,《年處理5萬噸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》被評為國家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。他個人發明的專利共19項。2009年,他返鄉創業,帶動就業500余人次(其中貧困戶60余人),每年發放工資500余萬元,近10年累計上繳稅金4000余萬元,社會捐助近200萬元。
徐光文,男,51歲,陜西隆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(山陽)董事長。他1988年9月開始涉足建筑行業,業務由山陽、商洛拓展到西安、寶雞,年產值達3.6億元以上,上繳稅金3000余萬元,提供農民工就業崗位1500余個。2020年,公司資金周轉出現困難,臨近年關,他跑銀行貸,向好友借,想盡所有辦法籌集,付清材料、工程等所有款項才安心回家過年。他不欠國家一分稅款,不欠員工一分工資,打造出了一個誠信企業。
見義勇為
張有喜,男,49歲,中共黨員,鎮安縣青銅關鎮前灣村黨支部專職委員。2月11日,前灣村火石梁搬遷點1號樓2樓3號孤寡老人王林鳳家里失火了,危急時刻,他沒有絲毫猶豫,用幾盆冰冷的水澆濕衣服,砸開房門沖進房內,發現大火濃煙已經吞噬了整個房間,由于他沒有佩戴任何防煙火設備,被濃煙熏嗆得睜不開眼睛,喉嚨里吸進不少煙塵,他強忍著煙熏火烤,摸索到臥室將老人拖向屋外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。
楊正鋒,男,39歲,柞水縣紅巖寺鎮黃土砭小學校長。他是一個熱心而勇敢的人,多次搶救車禍傷員,救人于危難之中。從2002年救起同校教師之后的20年間,他在車禍現場給傷者救治,從排水溝中撿起斷腳和幾片碎骨。他搬起40多袋飼料,忍著被玻璃片和鐵皮扎傷劃傷的疼痛趴在地上,將賀升旺父子從被壓變形的駕駛室拉出來。紅巖寺鎮躍進村村民黃大江夫婦騎摩托車翻倒在路邊,他得知情況后立即奔向現場,報警、搶救。
劉靜泊,女,46歲;姚建,男,37歲,二人均系商洛市婦幼保健院職工。4月8日下午1時40分左右,兩人驅車派送防護物資時,途經商州區北環路與構峪橋312國道交匯處,發現一中年男子躺在綠化帶人行道處,疑似突發疾病,兩人緊急停車查看,見男子意識模糊,躁動不安,神志不清,牙冠緊咬……他們憑借職業經驗,迅速判斷為突發性心臟疾病,便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,同時掐患者人中穴,實施急救。幸運的是,患者口袋里有“速效救心丸”,兩人立即按量給患者服下,約5分鐘后,患者心率和脈搏逐漸恢復平穩,120急救車趕到后,他們把患者抬上救護車送往醫院進一步救治。他們為患者的成功獲救贏得了寶貴時間,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醫生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。
敬業奉獻
彭常,男,49歲,丹鳳公路段商鎮道班養路工。自從18歲接過父親的“接力棒”,成為一名養路工,30多年來,他憑著一股子鉆勁,在防滑保暢、夏季防汛、公路病害處置等方面,主動刻苦鉆研業務。他協商解決扯皮最多的“難纏路段”,帶領全班職工努力打造干線公路“暢、潔、綠、美、安”的“幸福路”,他管理的道班先后獲得“模范職工之家”“商洛市公路管理局先進單位”“五小道班”等榮譽稱號,個人也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。
任亞妮,女,33歲,洛南縣四皓街道衛生院職工。面對省內外嚴峻的疫情形勢,任亞妮克服母親患有腎衰竭、父親癱瘓在床及公公、婆婆患有多種疾病的重重家庭困難,毅然決然地站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線,每天身著厚厚的防護服,24小時輪流值守在華陽收費站卡口最前沿,對入洛返洛的每一位司乘人員進行卡碼查驗,全力守護洛南平安。在困難面前,她坦然面對,直至今日依然堅守在高速防疫卡點,用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。
劉小鋒,男,45歲,商州區第十二幼兒園副園長。1997年進入西澗鄉石窯子小學,一干就是17年,每天下午課后,自愿組建團隊,教孩子們唱歌、練武術、跳舞,那段 時光,他帶給數千名山區學生美好的回憶。在沙河子鎮高砭小學任校長期間,他多次聯系慈善機構和企業,新建校舍23間,添置設備100余件,硬化場地、綠化環境3000余平方米,經過6年努力,一個嶄新美麗的校園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。
王亞麗,女,43歲,商洛市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。多年來,在她的帶領下,先后有7名輔導員獲省級教學能手,3名獲市級教學能手,為商洛市小學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。疫情期間,她精心策劃“紅領巾小講堂”“為愛發聲·誦給你聽”等欄目,播出100余期。她先后組織2747人參與公益活動,受助兒童500余人。她先后獲得“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”“陜西省學習科學研究與實踐優秀教師”等榮譽稱號。
邵瓊旖,女,39歲,商洛廣播電視臺記者。她的作品內容接地氣,先后采寫《洛南縣在全國核桃產業擁有了話語權和定價權》《科學發展在商洛》等重點稿件30件,2019年稿件《商洛市積極應對近30年來最嚴重小麥條銹病》成功被《中國之聲》欄目采用,實現近年來廣播向中央臺發稿零突破。她個人采寫的稿件,每年有3件以上被中央廣播電臺采用。她創新創辦了《商洛好人》等新媒體宣傳欄目,為商洛成功創建文明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。